今年以来,我国金融系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决策部署,金融开放再提速。短短半个月,银行、保险等领域外资开放准入,支付清算等金融市场双向放开,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出台。可以说金融业扩大开放,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需要。
一、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金融对外开放,不仅满足了我国金融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满足了外资深度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并为中国企业、客户和个人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
2014年美国经济学者麦金农和肖提出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体系的深化发展就是金融体系复杂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断推动着经济的发展。美国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科斯等人也认为,金融开放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影响经济增长。从历史实践来看,金融更加开放的国家比金融封闭的国家经济增长更为迅速。而且专业的金融服务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节约时间并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这些年,中国最优秀的高科技公司,一般都去美国纳斯达克和香港上市,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获得国际资本的青睐,获得更高的溢价和发展平台。截至2018年底,已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高达100多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高达1000多家,都是国内最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和互联网公司。但是国内还有更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及互联网企业,更加需要国际资本的培育,完成自身壮大,实现产业的升级转型。有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外的中小规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达十万家,仅仅依靠国内高度贫血的资本市场,是不可能培育出高质量的企业。因此,金融开放是培育更多高质量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企业的需要,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国家战略选择的需要。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正在通过不断的市场化改革来呼应社会发展需求。在金融产品品种的开放、交易规则的变化、注册制的试点等方面,都在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将持续推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对外开放,扩大跨境投融资渠道,完善相关制度安排。比如,2018年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增加近6000亿元,目前总量达到约1.8万亿元。2019年4月中国债券已纳入彭博巴克莱债券指数。
中国开放的经验表明,凡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竞争力都变得很强,提供的服务也更优质。通过开放,可以更好地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也为国内企业、居民跨境资产配置提供了可能。
二、金融开放提速推动企业发展
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的自主选择,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服务企业是金融机构的重要职责。金融板块的发展更离不开实体行业,而金融板块反过来又以强大的金融服务手段支持着实体板块渡过难关、快速发展。金融行业支持实体企业,也就是支持自身的发展。
由于社会发展和金融业的开放程度的扩大,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使得有些企业更偏好于从风险投资、股权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因此,轻资产、高风险的新经济对直接融资的需求更加强烈。另外,差异化、个性化的融资需求对间接融资提出了更高挑战。在我国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在金融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发展成为“管理型、现代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新型企业,确保企业总产值和总资产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建立良性有效的金融支撑保证体系。
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金融的需求方式各有不同。金融业要根据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金融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创造新产品服务于这些企业,帮助实体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价值再造和提升。
总之,银行支持企业发展要体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是支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实行企业银行债务重组,盘活现有资产存量。
2019年10月23日,国务院公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条例指出,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完善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其增加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并合理增加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支持,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从条例中我们看到了国家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和信心。而如何把握开放节奏,在开放浪潮中稳定金融体制,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有待研究的新课题。
三、对金融业支持企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近年来,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相匹配,使企业获得感增加,银企关系得到了改善,中小微企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在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企业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金融业还需要努力适应我国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发挥有效支撑和重点推动作用,并在服务、引领、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精准发力。
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力度仍需不断加大,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的“梗阻”要继续打通。
二是银行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更新思想理念,要找准服务重点。要从行业生命周期入手,深入了解个体企业经营风险,研究适合创新驱动发展的金融产品,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利用金融科技做好风险动态监测预警。树立“做企业就是做未来”的新观念。主动下沉机构、服务、资金,走街串户了解客户、贴近客户、呵护客户。推动政策性银行与法人商业银行开展政策性转贷款合作,引入转贷款资金,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银行资金来源难题。
三是要引领转型方向,注重制度创新,主动给予企业贴心服务。用精心细致的服务让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微企业都能获得支持。让大多数企业“零周期、零费用、零门槛”还款续贷。
四是实现传统信贷方法与现代金融科技相得益彰。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推动现场检验与数据驱动融合,让银行构建科学的风险防控机制,实现“数据跑”协助“人工跑”标准化。建立“掌上办贷”数字金融平台,构建多条“信贷高速公路”,实现企业首贷、续贷快速化。
五是推动服务实体经济长效机制建设,处理好“有为机构”与“有效市场”的紧密结合。金融机构服务企业的最大困扰之一就是信息不对称。因此,要在各地建立各类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架起银企间的“连心桥”。促使银行“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六是针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面临一定困难的状况,发挥好政策“几家抬”的合力,落实好已出台的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等各项政策,灵活运用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工具,做好政策协调联动,加强预调微调,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定民营、小微企业预期。
七是探索实施扶强、帮困和出清工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银团”贷款方式对资金困难的制造业企业进行帮扶。
八是放贷不再依赖抵押品。可以考虑使用投贷联动信贷模式,银行按照“信贷投放+股权投资”的方式与企业共同成长。
九是金融支持制造业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高技术、先进制造业企业上市,充实中长期资本实力;鼓励各类创投基金、天使投资人加大对初创期企业的支持力度,弥补创新型、成长型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缺口;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永续票据、定向工具等直接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另外,积极推动“银税互动”项目。
目前,金融市场开放将会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最重要的手段。我们要借助金融市场开放的有利时机,让金融激发实体经济活力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中国企业获得更大发展。
作者简介:张银平,北大纵横国企改革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一、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金融对外开放,不仅满足了我国金融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满足了外资深度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并为中国企业、客户和个人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
2014年美国经济学者麦金农和肖提出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体系的深化发展就是金融体系复杂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断推动着经济的发展。美国新制度经济学的鼻祖科斯等人也认为,金融开放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影响经济增长。从历史实践来看,金融更加开放的国家比金融封闭的国家经济增长更为迅速。而且专业的金融服务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节约时间并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这些年,中国最优秀的高科技公司,一般都去美国纳斯达克和香港上市,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获得国际资本的青睐,获得更高的溢价和发展平台。截至2018年底,已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高达100多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高达1000多家,都是国内最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和互联网公司。但是国内还有更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及互联网企业,更加需要国际资本的培育,完成自身壮大,实现产业的升级转型。有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外的中小规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达十万家,仅仅依靠国内高度贫血的资本市场,是不可能培育出高质量的企业。因此,金融开放是培育更多高质量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企业的需要,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国家战略选择的需要。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正在通过不断的市场化改革来呼应社会发展需求。在金融产品品种的开放、交易规则的变化、注册制的试点等方面,都在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将持续推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对外开放,扩大跨境投融资渠道,完善相关制度安排。比如,2018年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增加近6000亿元,目前总量达到约1.8万亿元。2019年4月中国债券已纳入彭博巴克莱债券指数。
中国开放的经验表明,凡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领域,竞争力都变得很强,提供的服务也更优质。通过开放,可以更好地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也为国内企业、居民跨境资产配置提供了可能。
二、金融开放提速推动企业发展
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的自主选择,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服务企业是金融机构的重要职责。金融板块的发展更离不开实体行业,而金融板块反过来又以强大的金融服务手段支持着实体板块渡过难关、快速发展。金融行业支持实体企业,也就是支持自身的发展。
由于社会发展和金融业的开放程度的扩大,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使得有些企业更偏好于从风险投资、股权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因此,轻资产、高风险的新经济对直接融资的需求更加强烈。另外,差异化、个性化的融资需求对间接融资提出了更高挑战。在我国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在金融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发展成为“管理型、现代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新型企业,确保企业总产值和总资产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建立良性有效的金融支撑保证体系。
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金融的需求方式各有不同。金融业要根据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金融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创造新产品服务于这些企业,帮助实体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价值再造和提升。
总之,银行支持企业发展要体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是支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实行企业银行债务重组,盘活现有资产存量。
2019年10月23日,国务院公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条例指出,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完善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其增加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并合理增加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支持,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从条例中我们看到了国家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和信心。而如何把握开放节奏,在开放浪潮中稳定金融体制,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有待研究的新课题。
三、对金融业支持企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近年来,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相匹配,使企业获得感增加,银企关系得到了改善,中小微企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在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企业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金融业还需要努力适应我国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发挥有效支撑和重点推动作用,并在服务、引领、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精准发力。
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力度仍需不断加大,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的“梗阻”要继续打通。
二是银行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更新思想理念,要找准服务重点。要从行业生命周期入手,深入了解个体企业经营风险,研究适合创新驱动发展的金融产品,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利用金融科技做好风险动态监测预警。树立“做企业就是做未来”的新观念。主动下沉机构、服务、资金,走街串户了解客户、贴近客户、呵护客户。推动政策性银行与法人商业银行开展政策性转贷款合作,引入转贷款资金,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银行资金来源难题。
三是要引领转型方向,注重制度创新,主动给予企业贴心服务。用精心细致的服务让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微企业都能获得支持。让大多数企业“零周期、零费用、零门槛”还款续贷。
四是实现传统信贷方法与现代金融科技相得益彰。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推动现场检验与数据驱动融合,让银行构建科学的风险防控机制,实现“数据跑”协助“人工跑”标准化。建立“掌上办贷”数字金融平台,构建多条“信贷高速公路”,实现企业首贷、续贷快速化。
五是推动服务实体经济长效机制建设,处理好“有为机构”与“有效市场”的紧密结合。金融机构服务企业的最大困扰之一就是信息不对称。因此,要在各地建立各类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架起银企间的“连心桥”。促使银行“敢贷、愿贷、能贷、会贷”。
六是针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面临一定困难的状况,发挥好政策“几家抬”的合力,落实好已出台的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等各项政策,灵活运用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工具,做好政策协调联动,加强预调微调,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定民营、小微企业预期。
七是探索实施扶强、帮困和出清工程。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银团”贷款方式对资金困难的制造业企业进行帮扶。
八是放贷不再依赖抵押品。可以考虑使用投贷联动信贷模式,银行按照“信贷投放+股权投资”的方式与企业共同成长。
九是金融支持制造业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高技术、先进制造业企业上市,充实中长期资本实力;鼓励各类创投基金、天使投资人加大对初创期企业的支持力度,弥补创新型、成长型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缺口;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永续票据、定向工具等直接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另外,积极推动“银税互动”项目。
目前,金融市场开放将会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最重要的手段。我们要借助金融市场开放的有利时机,让金融激发实体经济活力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中国企业获得更大发展。
作者简介:张银平,北大纵横国企改革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作者: 张银平 来源: 《中国石油和化工》201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