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正逐步显现出来。
市场已有不少针对疫情冲击中国首季经济增长看法,归结起来集中在三个关键问题上:一是疫情受控时间。此次为防疫情扩散,中国采取了空前的封城措施,对经济的短期冲击远大于SARS暴发时,但有望以空间换时间。如果疫情能在3月受控而非等到5月,就能为灾后重建争取时间,从而挽救经济、恢复信心。二是保经济的措施能否到位。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复工复产以及供应链的恢复,如果这两者顺利,可以减少工厂倒闭,保障就业。三是会不会因全球受创使中国经济的伤势加深。中国疫情对全球经济冲击远大于SARS,中国2003年GDP只占全球的4.3%,现在则上升3倍至16.3%,中国进出口过去17年也劲增逾5倍,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现在,亚洲的日韩两大经济体的疫情在蔓延,美国股市也出现了罕见的大跌。这些中国经济外部因素的恶化程度、持续时间长短,都会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外部冲击程度。如果这三方面都争取到比较好的结果,对中国经济将是正面消息;否则,中国经济可能会由“外伤”变成“内伤”。
下一步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程度既取决于企业恢复的程度,也取决于宏观政策对恢复经济的刺激和支持力度。从区域来看,目前一些经济大省(市)的规模以上企业复工率已超过90%,比如上海市近95%、江苏省达99%、广东省近94%、浙江省近99%等。从行业来看,前程无忧的调查显示,金融业复工率达89.2%、零售业达88.3%、医疗行业达86.7%、制造业达72.3%、物流业达67.8%、房地产业达52.3%。从企业类型看,相比中小企业而言,国有企业复工率较高。截至目前,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所属4.8万户子企业复工率达91.7%。
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下,宏观审慎框架下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完全有可能成为今年货币政策的选项,并在宏观政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目前,央行正在通过各种措施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希望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并引导市场利率逐步下行,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结合最近央行报告透露的货币政策信息和央行相关负责人的表态来看,未来如果经济增长乏力,同时物价上涨水平不高,不排除未来适时适度降息的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在宏观环境宽松的预期下,需要关注疫情的结构性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微观企业经营受到负面冲击以及对特定区域的影响上,这会导致信用分化的情况加剧。从1月、2月债券市场的情况来看,地方债的发行仍在持续,而传统信用债的发行却进一步收缩。对于实体企业而言,由企业所有制性质、行业经济周期、企业经营及治理等差异所产生的信用分化由来已久,而在疫情冲击和宏观信用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部分行业及企业的信用收缩会进一步导致信用违约的增加。因此,需要对特定的区域和行业出台特殊政策,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行业和区域予以特殊支持。
总之,有理由相信,随着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以及全国复产、复工逐渐推进,各项经济政策逐一落地落实落细,中国经济信心必定会逐渐修复,中国经济强劲韧性和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
作者: 周子勋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2020年03月04日